◎编辑 刘立
据百川盈孚报道,浙江桐乡、江苏聚酯长丝龙头企业近日联合减产,幅度约10%,减产结束时间尚未确定。此前,由于设备改造,两家大型企业停车,长丝产能超过100万吨/年。
“减产的主要目的是将产品价格恢复到合理的利润率。近日,桐乡一位从事聚酯生产的业内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现在一吨聚酯长丝只能赚一两百元,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非常低。从历史价格中心来看,每吨300或400元的利润可能是更合适的价格水平。现在价格可以通过联合减产恢复到合理水平,企业库存也可以降低到合理水平。目前行业产销率比较高,目前减产效果也比较理想。”
根据龙中信息分析,现阶段涤纶长丝行业主动被动去库存,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降至86%左右,整体库存水平降至半个月左右。企业轻装上阵。短期来看,涤纶长丝市场下行风险不大。此外,业内研究人员告诉编辑,今年涤纶长丝新增产能大幅下降,并不排除为负增长。随着供应减少,下游需求回升,行业景气有望回升,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提高。
部分龙头企业联合减产联合减产
“总的来说,今年市场不错,下游需求也不错。龙头企业3月和4月的产销率超过100%,即行业价差相对较低。”桐乡一位从事聚酯生产的业内人士向编辑坦言,“价差低的原因是今年春节后上下游的博弈。”
据他分析,往年春节过后,聚酯长丝生产企业的库存会相对较高,为了减少库存,大厂会降价大促销。但今年春节前后下游需求好,采购多,企业没有库存压力,没有降价促销,但有小幅上升趋势,导致上下游游戏更加严重。“目前下游跟上游博弈的重点是上游企业开工率高,下游企业不用担心买不到货,价格严重压低,因此现在行业提出减产。当然,厂家也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对减产品种做出了一些选择,减产幅度为5%至10%,市场效益较差的可能会减少更多。”
关于减产将持续到什么时候,他透露:“此时没有固定时间,估计要持续到行业生产库存稳定在15天以内。”
龙中信息研究数据显示,5月20日聚酯长丝样品企业平均产销率接近130%,尤其是龙头企业。近日,部分企业去库存约10天,行业整体库存水平下降。
今年新增产能或负数
聚酯作为化纤的最大品类,具有高弹性、耐磨性、耐热性等优异性能,价格明显优于传统天然纤维。
自2019年以来,在国内民营炼油化工生产高峰期的背景下,主要龙头企业大幅扩大了生产能力,国内聚酯丝生产能力迅速增长,特别是近两年新增产能860万吨。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聚酯丝生产能力已达到4316万吨。
一位行业研究员表示:“目前聚酯长丝投产高峰已经结束,预计未来国内聚酯长丝产量将有序扩大。”。
据百川盈孚计算,未来三年,聚酯长丝预计新增产能仅181万吨左右,占总产能的不到4%。今年长丝产业新增产能预计将达到90万吨。此前,随着涤纶长丝产能的快速增长,旧的、落后的产能也在不断淘汰,其中2023年淘汰产能达到101万吨。考虑到部分现有产能的搬迁和落后产能的进一步清理,今年实际净新增产能可能为负。
近年来,桐昆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近年来,聚酯丝行业的产能释放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中小型产能不断退出市场。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优化,行业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工业成熟度的提高,聚酯丝行业未来的产能将逐渐放缓。”
预计下半年景气度将进一步回升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供需结构的改善,今年聚酯长丝的繁荣是乐观的。
聚酯丝下游需求侧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行业。自2023年以来,随着下游纺织服装行业需求的复苏,聚酯丝的需求增长率也大幅回升。预计今年聚酯丝的需求增长率将回升到1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聚酯长丝行业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格局。桐昆股份、新凤鸣、恒一石化、恒力石化、东方盛虹、荣盛石化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近70%。桐昆股份和新凤鸣分别具有1350万吨/年和740万吨/年的聚酯长丝生产能力,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大型龙头企业将继续扩大规模和技术优势,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聚酯丝行业预计将进入强劲持续发展阶段。
对于今年涤纶长丝市场的走势,东北证券等证券公司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表示,随着供求格局的改善,涤纶长丝行业有望进入繁荣周期,产品盈利能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从业绩来看,今年第一季度,相关上市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桐昆股份第一季度收入211.11亿元,同比增长32.6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新凤鸣第一季度收入144.52亿元,同比增长15.53%;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45.25%。
“今年下半年聚酯长丝市场将好于上半年。”一家生产聚酯长丝的上市公司的高管告诉编辑,“从需求方面来看,下半年纺织服装企业的采购和库存量高于上半年。例如,夏季旅游将推动对服装的需求大幅增加。从供应角度来看,该行业几乎没有新的生产能力。再加上龙头企业的减产,今年聚酯长丝市场的供应很可能低于需求。”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传播内容仅以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我们会及时处理,举报投诉邮箱:Jubao_404@163.com,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