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无法忽视的“续航焦虑”
在消费电子产品完全渗透我们生活空间的今天,“续航焦虑”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产品痛点。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到儿童智能玩具,用户对轻薄化、高性能的追求从未停止,但这一切都受制于一块小小的电池。当行业普遍将希望寄托于电池技术的下一次革命时,曾迪,一位资深的电子工程师,却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更具挑战性也更根本的方向:从设计的源头出发,向每一个毫瓦的能耗“宣战”。
曾迪近期发表的论文《大数据时代下电子信息工程中低功耗技术在产品研发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更揭示了一条在电池技术瓶颈期,通过极致的软硬件协同优化,彻底改变消费电子产品续航体验的全新路径。
一位工程师的远见:从“增大电池”到“精控能耗”
曾迪,现任广西洛贝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是一位在消费电子领域深耕十余年的资深专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主导了大量便携设备的开发,也亲
(图为曾迪)
眼见证了“续航”如何从一个技术参数,演变为制约整个行业创新步伐的枷锁。
“我们不能总用‘加大油箱’的思路去解决‘发动机’效率低下的问题,” 曾迪一针见血地指出,“单纯依赖更大容量的电池,只会让设备变得更重、更大、成本更高,甚至带来安全隐患。真正的突破,必须回到电子工程的原点,从系统层面重构能量的使用方式。”
正是这一理念,驱动他带领团队开启了一项艰难但意义深远的研究。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优化某个单一环节,而是要建立一套贯穿产品研发全流程的、数据驱动的低功耗设计方法论。
破局之路:软硬件协同的“双螺旋创新”
传统低功耗设计往往依赖工程师的经验,或是在硬件和软件层面各自为战,效果有限。曾迪团队研究的独创性在于,他们将硬件的精细化设计与软件的智能化调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双螺旋”式的创新体系。
硬件层面:从“被动节能”到“主动管理”
面对硬件功耗这个“硬骨头”,曾迪团队取得了三大关键突破:
1. “积木式”动态供电电路:传统电路设计一旦定型,供电策略便相对固定。曾迪团队反其道而行之,设计了一种创新的“积木式”供电架构。该架构能根据任务负载,像控制精密的水阀一样,对芯片内部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毫秒级的独立供电开关与电压调整。这意味着,在设备待机时,只有最核心的几个“神经元”在工作,其余部分则能实现“深度休眠”,功耗降至微安级别。
2. 基于大数据的元器件“画像”选型:为了从源头杜绝“漏电”,曾迪团队耗时数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元器件功耗数据库。他们不仅测试常规参数,更记录了数千种电阻、电容、芯片在不同温度、电压、负载下的动态功耗曲线,为每个元器件绘制出精准的“功耗画像”。在设计新产品时,系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推荐出最优的元器件组合方案,将静态功耗降低了惊人的30%以上。
3. 高效率电源转换方案:在电源管理芯片(PMIC)的选择上,团队放弃了通用的“万金油”方案,而是针对产品特性,深度定制开发。通过优化拓扑结构和开关频率,他们将电源转换效率从行业普遍的85%提升至95%以上。这看似微小的10%,对于延长整机续航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软件层面:从“被动响应”到“智能预判”
如果说硬件创新是打造了一副“节油的引擎”,那么软件算法的精简与重构,则是为这副引擎配备了“智慧的大脑”。
1. “算法瘦身”与任务调度重构:团队对操作系统底层代码进行了“地毯式”的梳理,识别并优化了上百个不必要的后台轮询和冗余计算,为核心算法“瘦身”。同时,他们重构了任务调度机制,引入了“潮汐式”处理原则——将非实时性任务打包,在系统负载的“低谷期”集中处理,避免了频繁唤醒系统带来的额外功耗。
2. 传感器数据的“智慧”采集:以智能交互玩具为例,传统做法是让传感器以固定频率持续工作。曾迪团队的方案则是建立了一个用户行为预测模型。系统能根据孩子的互动习惯,智能预判传感器何时需要被唤醒,其余时间则让其进入休眠。这种“按需唤醒”的策略,仅传感器部分的功耗就下降了近70%。
实践的检验:一款“超长待机”智能玩具的诞生
理论的价值最终要由产品来证明。广西洛贝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儿童智能交互玩具,正是这套低功耗技术体系的“集大成者”。
在研发初期,这款功能复杂的产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按照传统设计,内置的电池最多只能支持7小时的连续互动。这意味着家长几乎每天都需要充电,用户体验很差。
曾迪团队在应用上述软硬件创新技术的同时,克服了新电路架构与操作系统底层驱动的兼容性难题,解决了预测算法在复杂交互场景下的准确性漂移问题。经过多轮迭代优化,最终的成品震惊了所有人:在保持高安全性与流畅交互体验的前提下,这款玩具实现了长达9天(每天6小时)的超长续航。
“当消费者惊讶于我们的产品甚至大半个月都不用充电时,我们知道,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曾迪自豪地说。
定义未来:毫瓦必争的深远价值
曾迪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消费电子领域乃至整个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工程指南。
业内专家对此评价道:“曾迪的研究创造性地将大数据技术与软硬件协同设计深度融合,构建了全链路的能效优化解决方案。这不仅解决了‘高性能’与‘长续航’难以兼容的行业共性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低功耗设计依赖经验试错的传统模式,建立了一套可量化、可复制的新范式,其价值不可估量。”
正如曾迪在论文结尾所强调的,对毫瓦级能量的精准调度,其意义不仅在于延长设备的运行时间,更在于重构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存的可持续生态。这场“续航战争”的胜利,最终将惠及每一位消费者,并将使电子行业迈向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可持续的未来。(白梓玥)
消费界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传播内容仅以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我们会及时处理,举报投诉邮箱:Jubao_404@163.com,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赢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642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